第193章 所谓叛逆(2 / 2)

随后,便将两个青年带到了刘备面前:「夫君,常山赵家想要迁居幽州,说是想得到夫君庇护。」

「某常山赵霖,此乃吾弟云。」

两个青年向刘备行礼。

前面说话那个二十多岁的赵霖,刘备没听过,只拱手还礼,眼神却盯着后面站着没说话的十七八岁的赵云。

上下打量了好几遍。

刘备感觉这大概是积阴德起作用了……

这常山赵子龙可不是那种白面小生形象,而是身高八尺(约1.85米)的壮硕武人,从宽厚的肩膀和脖子能看出肌肉轮廓——看上去甚至有一点点微胖。

脸确实英俊,但这应该称为『英武雄俊』,下颚轮廓也挺宽。

剑眉星目倒确实是有,只是整体看起来颇有些腼腆憨厚的感觉,站在其兄身后一言不发。

最⊥新⊥小⊥说⊥在⊥⊥⊥首⊥发!

如果没人介绍,刘备肯定不会想到这是赵云。

这兄弟二人都长得魁梧,从其身材来看,赵家以前算是挺富裕的。

但赵家想从常山迁居到幽州,这属于跨州迁居,再富裕也不行,即便有人保举也很难。

如果迁居目的地没有权势者可依附,那就会被视为「流氓」——也就是无土地且无固定居所的不安定群体,这是无法出仕的。

这事确实需要刘备庇护,刘备在幽州说话还是很好使的。

但问清楚了之后,刘备才知道,赵家并不是需要这种庇护。

赵霖是常山真定北支年轻一辈的长兄,之前射死张牛角的赵浮是赵家真定南靠近石邑的另一支,赵霖赵云兄弟二人和赵浮其实没有亲属关系,赵家两支早在七八十年前就分家了,如今已经隔了不止三代。

这差不多相当于中山刘家和涿县刘家的关系,或者渔阳张家和涿县张家的关系……

赵霖其实和刘备很有缘,因为前年年底黄巾平定后,赵霖因平定常山黄巾有功担任了安喜县尉,但上任仅仅一个月就被撸掉了。

而赵霖被撸掉官职的原因,是真定赵家被视为了叛逆……

这事的起因是因为赵浮,赵霖其实是被牵连了。

赵浮被张燕所杀,这事原本与赵霖赵云家中无关,但在张燕受招安之后,两个赵家同时被逼上了绝境。

但这不是张燕逼迫的,张燕并没有对付赵家,也没搞什麽衣锦还乡回真定耀武扬威的戏码,他为张牛角复仇是为了接掌黑山军,没打算赶尽杀绝。

真正逼得两个赵家在常山活不下去的,其实是冀州的官员。

——这世上的黑白真就是很难评说的,赵浮当初是以冀州义军身份抵抗张牛角,算是为朝廷为冀州英勇作战,但他死后却被冀州官僚视为了叛逆。

最早将赵浮说成叛逆的,是从张牛角手中逃出生天的皇甫嵩。

皇甫嵩撤离冀州时把赵浮卖了,以至于赵浮一族的族兵死伤殆尽。

卖了赵家人,那赵家当然就得是叛逆,要不然皇甫嵩的名声怎麽办?

同时,眼下无论是张让赵忠等宦官还是朝廷公卿,全都试图拉拢张燕。

既然张燕是朝廷将军了,那麽与张燕有仇的赵家,就只能是叛逆了,各方势力为了拉拢张燕,当然要展示一下自己的「立场」。

尤其是冀州官员或家在冀州的官员,他们是最需要拉拢张燕的。

因此,司徒崔烈丶冀州刺史王芬丶中常侍张让丶家在安平的赵忠等人全都称真定赵家是叛逆。

但这些人对常山的情况并不熟悉,由于两个赵家都住在真定境内,结果被视为了一家,全都被说成了『真定宗贼』。

这些官员当然没法直接向常山出兵,但却能用官僚方式迫害。

主动帮张燕对付仇家,张燕就算不受拉拢,总得领点善意吧?

但张燕没领这个所谓的善意。

张燕自己就是真定人,他反而是很明白两个赵家毫不相干的,张燕又不傻,他可不想多结一个无谓的仇家……

而且张燕很清楚,无论是朝廷的诏安,还是百官的示好,归根结底都在于自己手里有兵。

这些官员一边言语蛊惑,一边私下拉拢黑山各个山头的部将,张燕心里是明白的。

所以张燕一直都在黑山约束部下,种田冶铁治军练兵,根本就没回常山。

张白骑之所以能成为张燕心腹,就是因为他完全不受任何拉拢——本来就是卧底,当然不受其它官员拉拢……

赵霖家里被冀州刺史王芬搞得难以过活,族中老人便让赵霖带青壮子弟迁出常山避祸,算是再次分了家。

老人们留在常山,年轻一辈全都出去另寻安居之地保住赵家香火。

其实很多家族都是这样被害的,张牛角当年也是因此当了山贼。

而赵霖并不打算当贼,毕竟赵家就是因为不愿当贼才分的家。

赵霖本打算带青壮子弟去北疆找个地方隐居,到了北新城之后,见刘备赈济安置流民,又见左沅有身孕却仍在行善,赵霖觉得刘备一家都是良善仁厚之人,便想试着来寻刘备帮忙。

其实赵霖也听说过刘备在冀州时的事,他也知道刘备可能与黑山军有联系,但正是因为如此,刘备反而是最有可能保住赵家的人——只有真正与张燕关系好的人才能保住赵家,也只有不需要拉拢张燕的官员才不会迫害赵家。

毕竟赵霖和张燕真的没有仇。

「刘都尉杀胡之事赵某亦有耳闻,赵某也曾领族内子弟杀贼讨寇,赵某愿追随都尉作战,只求都尉庇护我族内子弟,不使我等沦落为寇。」

赵霖要求不高,只要刘备能让赵家子弟不至于当贼就行。

如今他们最好的出路确实是入刘备军中。

骑都尉官职不高,但却是中央军,无论是宦官还是别的官员或豪门,至少无法将中央军视为叛逆。

就当刘备「招安」了赵氏族人也行。

「你既然做过安喜尉,那便是与我有缘……你应该知道我也做过安喜尉。」

刘备主动把待遇提高了:「既然有缘,那我便当尽力保你赵家一个清白……」

「刘都尉宅心仁厚,赵某当结草衔环以报!」

赵霖大喜过望,赶紧躬身施礼。

「先别谢我……我妻子有孕在身,我走不开,这事需得你自己多方奔波才行,我只告诉你怎麽做。」

刘备摆了摆手:「我先送你去见张燕,你得如此这般……」

……

不久,张燕任用赵霖为计吏,让赵霖到雒阳汇报其辖区事务。

赵家的年轻人们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纳入了刘虞部曲,约三百人,由赵霖带到了雒阳;

另一部分由赵云统领,约两百馀人入了刘备麾下,赵云本人则进了刘备的卫队。

赵霖去了雒阳后,先见了刘虞,然后被刘虞带到了朝堂。

在朔望大朝会上,赵霖举告冀州刺史王芬迫害朝廷军将,说「某些不安好心的阴谋者」故意将天子亲军说成叛逆,这是在离间光禄勋刘虞和平难中郎将张燕之间的关系。

刘虞就没赵霖这麽客气了,他直接当朝骂人,说张燕和赵霖皆是隶属光禄勋的天子亲军,皇甫嵩故意离间,实属欺君,合该斩之!

刘虞本是光杆司令,现在得了赵霖千里投靠,当然是无论如何都得保住赵家的。

皇甫嵩此时刚被去职降爵,不受待见,也不太容易辩解——刘虞可不算冤枉他,只是把这事故意说成欺君,好让天子重视罢了。

刘虞没提张让丶崔烈等人的名字,他的目的只是救人,不是为了搞党争,所以只针对皇甫嵩。

朝堂上果然没几个人愿意帮皇甫嵩说话,只有卢植帮皇甫嵩辩解了一句:「皇甫义真素有清名,想来只是误会……」

但卢植还没来得及说完,就被宗正刘焉打断了:「有清名便可信了吗?王莽未篡时也有清名!误会?看来诸公是常出此等误会吧?难怪这天下处处都是叛逆……若是不处置此等误会,那这天下叛逆何时才能平复?」

是啊,官僚随便张口一说,就把别人定成了叛逆,难怪这天下处处都是叛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