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哈伊尔的决议之下,苏联尼古拉耶夫船厂得到命令,北方造船厂等苏联的重要造船厂都派遣了人员帮助楚建立完善的舰船制造工业。
而位於共青城的造船厂,主要是制造潜艇,也兼一些民用船只制造。
王泽并没有让共青城造船厂改变其用途,甚至追加了一笔资金,强化其潜艇制造能力。
尤其是许多配套工程,将藉助这次哈桑造船厂同步完善。
他可不希望,等苏联解体之後,共青城造船厂的潜艇制造能力直接瘫痪。
由於时间紧,不管是造船厂还是钢铁厂,都是其他地方的工厂直接抽调人员过来建设。
王氏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凡来到这里的人员,可都是苏联内工业的精华。
为了留下他们,哈桑的工程队立刻开始建设船厂小区和钢铁小区。
都是高标准建造,小区内部绿化花园占到50%以上。
待遇就更别说了,这些技术人员,每个人都是五百美元起步的待遇。
为此,王泽还特地将王氏派去哈桑的人工资待遇也进行了提升。
毕竟同工同酬,他也不希望看到自己人待遇反而比外人低的情况发生。
只是这样一来,王氏每年的支出又是六亿美元。
这种国家工程,对於一个家族来说还是花销太大了。
现在楚国的经济几乎全靠王氏在投入,曾经苏联是怎麽补贴的,现在只是换了一个人来补贴。
甚至因为待遇变化,补贴反而更大。
无奈之下,王泽只能选择继续开拓财源,楚国的建设绝不是几年时间就能看到成效的。
这种投入将是持续至少十年以上都不一定能看到回报。
而且,等苏联解体之後,位於楚国的军队和装备也要他们来维护,那花销就更高了。
想到这些,王泽就是一阵头疼,一个国家,和一个家族,差别太大了。
藉助哈桑的建设机会,王宜军对国内开放了签证,三个月免签,只要在三个月内找到工作,就能开具长达十年的工作签。
要是能移民,条件放的更宽,对华人这一块,基本没有任何条件,是个人就行,只要来了,还给分土地,分房屋。
如此优厚的条件,对於1989年的国内人而言,吸引力不要太足。
首先收到影响的就是东北地区,这里很多厂子经营困难,有些都开始发不出工资了。
对比哈桑的待遇,一些工人便选择出国去哈桑打工赚钱。
人带人之下,只是半年时间,就有十五万人进入哈桑务工。
主要从事的则是建筑工,王泽也不可能全等着苏联去干,万一在苏联解体之前,这造船厂相关工业都没有建成怎麽办?